回家的路!

圣经中说:“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;却从远处望见,且欢喜迎接,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”

写成这句内容的背后,伴随着一些历史故事。

这句内容是针对公元一世纪信徒写的,他们正面临着信仰被公然嘲笑的经历,很多人面临着猛烈的逼迫,身体遭受摧残,房屋被掳掠,有些甚至因为信仰坐牢。所以作者写作的时候,信徒的生活非常的艰苦。这篇坚固信徒信心文章,至今也正在鼓舞着很多的人。

这里面有一句“从远处看见”说的是一个人从生时看见死后的事。平时生活之中的翘首以待,可能就是那样的表述了。这是用来表达一种信心的朴素话语,用以表达自己的信心。可是明明是看不见死后的,为什么这里还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呢?这与另外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是呼应的,“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,是未见之事的确据。”就是说,如果说起来有关于信心的事,绝对不是你在短暂的目光之内所能看见的,而是你预见未来,这种预见未来的能力来自于你两个方面:第一是对于现实处境所存在的最根本的规律性的认知,第二是对于你虽然没有看到未来,但是因为你内心存有充足的证据,所以你会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。

工作后的第一年春节,我从NJ回老家,那是我第一次工作的时候。我买的中午1点从NJ汽车站回家的车,身上背着特别沉重的包裹(估计有3-40斤,这一路大约要4个小时,预计下午5点就吃上年夜饭了。

等我到了车站傻眼了,因为大雪封路,12点刚刚发走了本来应该在8点就发出去的班车。我一直磨蹭到2点,觉得这样下去肯定不会等到的,车站完全停止运转了,候车厅乱成了一锅粥。我赶紧去车站停车场去想办法,最终在下午4点找到一辆开往HA的车,这辆车说可以在YZ附近把我放下来,我再寻找回家的车。

冬天天黑的特别早,我到了YZ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,我就这样在YZ的公路旁边等车,那时候没有高速、没有手机,我的包里带着买给父亲的牛绒服、妈妈的羊毛围巾。我看着路上飞驰而过的车,特别想到每一个人都在回家。

所幸当时,能够有空间的司机都愿意捎上在路边等待的人;虽然我在路边等待很孤单,但是等我挤上开往老家的大巴车的时候,虽然连落脚的地方都比较艰难,但是那种温暖、洋溢着回家的气氛,使那种期待家人团聚前的忍耐变得非常值得。

等我到了老家已经晚上9点多了,路上连个黄包车都没有,街上一片冷清。我只能孤身往家中走,边走边看看有没有公用电话可以借用的。就这样看见了我爸骑着的摩托车。

他已经骑着摩托车在汽车站往返好几次了,我回家了!

当我记起这一件事的时候,我想,当时肯定不会知道,回家的路上会有怎样的遭遇。但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,就会想起这一段经历。

回想起来,我肯定不知道踏上去HA的车子后,是不是还能够回到家里,只是觉得如果不上车,肯定连回家的可能性都不会有。我在车站的时候,超级焦虑地不时看看我手中的票和腕上的表,票上写着1点发车,手表早就过了上车的时间。我是绝对不会回到我宿舍去的,曾经一个人躺在床上,发烧40度的经历对我来说就是一场噩梦,所以在当时来说,我所在的城市绝对不是我的家。

再回到这句话,说“这些人都是没有得着所应许的”,从来没有答应过我一定能回到家里。这个结果也是我坐上去HA的车以后绝对不会确定的。但是我心里面勾画出来一个景象,就是我想到一家团聚的时候,我就会特别的开始,特别的欢喜快乐。所以当我到YZ以后,我虽然站在路边,但我所处的环境、所处的时间、所处的位置,仅仅被我看成了人生旅途之中的一个歇脚点。

其实人生之中,每一个短暂的时候,我发现自己就像那在YZ短暂停留的时刻,是留在路边,但是绝对不会将这个路边作为终点。因为我最终要回家,这是支撑我那段行程的唯一动力。回到整个的人生旅程,我的动力又是什么呢?我不由要去寻找一种动力,让我看清楚我现在在哪里,和未来去哪里?

很多的信仰都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,人的区别在于,你对于哪一个信仰是全然的相信,当然我们可以在自己最先进入的那一个信仰,作为自己的选择。但我想我们有足够的思维能力,一定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终极的答案。

我从圣经之中看到这样一段经文:“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。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,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。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,就是在天上的。”难道我回家之路,不算是要找一个家吗?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慢慢发现这样的寻找是不断在变化的,我成立了新的家庭,生活的重心慢慢发生了转移,我对于家有了新的感受。但这同样无法解释这句话的真正内涵,因为这句话告诉我,这一切都不是我所想象的。这是一种有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于未来的一种想象,牵引着自己前行的动力而引发的。如果这样的家乡真的存在,那所产生的动力是极其的丰富与深远的。

我相信,会有人说我现在就很好,我不由得带出了下面的一些画面。

家事

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关注一个细节,就是我们每次介绍自己的时候,都会说我来自哪里?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,或者说是家乡。

我也有自己的家乡,我们一个村的人都是一个姓氏。我小时候5岁前,就在那个村子长大的,每年春节我都要回老家。我相信你们对回老家的也有非常清晰的概念的。我对回老家,有几件事在记忆之中是比较清晰的。

新年新衣新面貌。孩童时期要想添置一件新衣服是非常困难的,但是父母总是会攒下钱在过年的时候给我们换上新的衣服。我家不是特别贫穷,尽管哥哥的衣服可以给我穿,但最开心的是最起码,父母总会在新年的时候给我添置新的衣服。

新年的祝福。我们最清楚的口头语是恭喜发财、红包拿来。小孩子是最开心的了,虽然过年的时候相互给红包是一个传统,我们收到的红包总是会“还给父母”,在彼此之间交流出去。最后,在我瘦了留下的是父母的红包。长辈们相互之间不断祝福的话语,和长辈对孩子的祝福话语就在村里里面流转。

拜年的糖果。一定要去拜年的,家家户户都准备好各样的糖果,分给上门拜年的孩子们,口袋空空地出门,鼓鼓地回来,一路和别的孩子一同交流收获,评选自己最喜欢的糖果,这些都是必选科目。

热闹的宴席。大家都回家了,准备一堆的年货,杀猪宰羊、下河捕鱼,再加上地里面长成的蔬菜,家里面的腌菜,集市上买的凉菜,一桌酒席就成了。家家户户相互邀请,亲戚朋友间相互串门,没有工作的操劳,没有学习的负担,一轮推杯换盏后,春节就过去了。

炸响天际的爆竹。我家舅舅自己会做炮竹,每年寒假,我都会带着年货代表父母去看望舅舅,他总是默契地给我们分派压岁钱,还附带两捆爆竹。舅舅会设计爆竹,他做的爆竹安全从没出过安全事故;他还喜欢创意,做过六响的二踢脚,那在家里放的时候,别人家只能驻足观看了,心里面一定说的是“这家在哪里买的爆竹,外面都是两响的,他们家六响”,他们哪知道我这是特供爆竹哈。

春节其实是短暂的,但可能就是大家非常默契的回乡,把一切美好的都留在了那个节日,寄托对于新的一年的期待,才让这样的日子变成一个节日。

乡愁

其实每逢过年的时候,这些都是我们心里美好的思念,不过这些对我来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现在的乡村已经再也没有以前的模样了。

前一段时间,我看过一个微信圈,作者是这个描写的:

“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,回头再也不见家的炊烟。

古代外出做官,还能告老还乡,落叶归根,总有一个梦中的故乡,在庙堂之外,在纷争之外,静静地哦、相对不变地在等着他。

但是,奋斗多年之后,我们才痛苦的发现,无论从情感上,还是从现实上,已经永远回不去了。

回不去的故乡,成了每个人的心结。

你辛苦了大半辈子,所有的艰辛和成就,都极可能泯灭在历史混流中。相比红楼里的“茫茫大地真干净”,我们来的更加彻底,大地也不再干净。

往后的孩子,在城市出生。没有人会记住,我们曾经做过什么,也没有人知道我们曾经的痛苦和奋斗。

回家过年,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问。”

就在这个时间,我在想,回家过年,已经变成了一种思念。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怀念,因为原来的回家有爱、有新的期待、有相互的诉说和倾听、有亲人团聚之中的信任、有可以夸耀的成绩。这些都是短暂的,过年的家乡同样有邻里的纠纷、每年都会相互传告今年谁走了、每年都会有在酒桌上吵闹、赌桌上的面红耳赤、小朋友的争闹也不时传到家长的耳朵里。

所以,我感觉现在现状是,过年就是怀念与现实、包容与争斗、成功与失败的混杂体,我们既怀念,又健忘。总是期望记忆中的那些美好能够永恒,却一再在现实中摔个粉碎。

因为这种片段的短暂,所以我们才想要一个确定的、美好的、永恒的家乡,那应该是一座更美的家乡,我们的人生应该不限于此,我们应该敢于去有更大的盼望,因为我们是如此的特别以至于我们可以对未来有更加美好的想象。

如果说我们生命一定要被赋予新的意义和盼望,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更美的家乡,可能现在看不到,但最终我们会在那里相聚。

今天来到最后一段的回家之路,感谢跟随着这三天的文字的读者。

我今天的思考是,每一次春节回家的路不是生命的停顿与转折,我们就好像休息一下继续开始。

所以,我接下来会思考:“我是不是把春节当作了自己的最高期待,还是当作了自己的旅途之中的休憩地。”因为,春节看起来成为我们的期待,但是这么多年的春节经历,看起来这并不能够成为我的最高期待,因为春节以后我们的人生还在继续,生活的压力周而复始。

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次的春节,停顿与休止。

思考我们回家的路,思考我们要寻找现实之中最美的家乡,还是去寻求那未来可能存在,但是现在看不到的,被信仰之士描绘成更美的那个家乡。这好像需要我跳出现在,不停留在“自己的事”中,而是在思想在一种期待。这是提醒我在春节的开心、喜乐的时候,“停顿下来”让自己灵感飘扬,思考哪一条才是我们回家的路,甚至是我们这个人生最终的去向。

以色列人对家乡的追寻是持之以恒与永恒性的,这么多年来以色列国经历的多次的灭亡,被占据,现在看起来以色列人国被犹太人那种信仰所支撑。圣经之中有些文字,说的就是以色列的这种情怀,如果从寻求信仰的角度来说,对我的家乡观,很有启迪。

因为以色列的先祖摩西,他回家的路就是“从远处望见,且欢喜迎接”。就像他们在埃及之地一样,以色列人始终认为他们是客旅、寄居的,是短暂的欢愉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,下面是我思考的:

同样是回家,初衷是不同的。

我这回家之路的初衷是因为追求回家的结果,如果不能回去,我会很失望。从结果来说,春节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义无反顾踏上回家的路的,比如说每年春节在外面躲债的、有的因为家庭的破裂也不愿意回家的、有的是因为路费昂贵的,如果说春节回家的传统,才是我们回家的初衷,是完全因人而异的。而对我来说,是亲人的团聚和习惯的吸引,更加上我其实在他乡过得并不好,一个人照顾自己挺孤独的。

以色列领袖摩西的初衷就是他神明的带领与同在。但摩西去的那个地方是他的神明答应给他们的家乡,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是完全未知的。自从摩西的先辈雅各率领所有的子孙来到埃及以后,以色列的后裔就在埃及地定居下来,摩西回家仅仅是因为他听见了一个声音。并且摩西始终一路抓住他所认识的这个神明,摩西没有进入到迦南,但是摩西看重的不是回迦南的结果,而是与神明同在的过程。对于摩西来说这个过程对他产生了一种信心。这种信仰之中所给我的看见是,他是在一种因为仅仅是信心产生的回家之路,就在这条路上他没有回头、没有失去那种最初的信心,没有犹豫,一直在前往家乡的路上。

对未来的感受是不同的。

我回家的感受是很具像化的。当我回家时,我能够确信当我把礼物送到爸爸妈妈面前的时候,他们脸上那种满意的神情,因为这是我用自己的收入挣的,他们会为我骄傲;我能够确信,无论我何时回到家里,都会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我,还能够咪两口小酒;我能够确信,我当时是一种成人的状态,从青葱的大学生涯迈入了工作,所有的事都是自己去独立面对的,这就是一个证明。

摩西不是,他甚至不知道未来他要去的那块土地是什么样子的?摩西没有对于迦南地的非常具像化的概念的。这种非具像化的感受,更加证明了摩西看起来有一种非凡的信心,是“未见之事之确据”。

如果我对未来有这样充足的信心,我就会感觉到,我至少现在就会改变自己,对每一天负责任,为了这样的信心去努力。

信心是有区别的

人的回家路,是清晰的路,就像我如果计划一次欧洲的旅行一样,几点的机票,飞几个小时,几点接机,预计几点到目的地等等。路程怎样我知道、飞机上的餐食我也知道,到了以后会怎样我也知道。

可是这种信心的路完全是无法预测的,没有亲自经历过的那种清晰,但是我们同样像摩西一样,所跨越的就是信心。摩西回家的时候,他一定不知道自己后来要在旷野长期吃一种单调的食物吃,喝磐石里面流出的水,走的全部是未知之地!他离开的是埃及宰相的舒适生活,带领200万人回家,有人把这件事形容为生命的停顿与转折。

当我们从对于回家这件事的盼望,转到对于自己人生的思想和感悟,是否就是这样的一种停顿与转折呢?

“当我们全心全意关注一件事,却要放弃这个可能是我们终生的事业,并喜乐地停顿下来接受新的旨意,这份勇气实在是罕见的、崇高的。除非有着非常清晰的在思想深处的洞见,才可能产生这种行为并持续下去。”

我们应当在“自己的事”中的时候,在自己的期待中的时候,在自己的甜蜜中的时候,“停顿下来”接受一个新的异象、新的看见,寻求新的方向,思考哪一条才是我们回家的路。

我愿我们每个人们,都能够在这次的春节,休止与停顿,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,因为春节的快乐是短暂的,人的盼望才是让我们不断向前的动力!

Views: 6725

此条目发表在Logos分类目录。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。

回家的路!》有一条回应

  1. 您好,这是一条评论。若需要审核、编辑或删除评论,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界面。评论者头像来自 Gravatar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